電子煙龍頭RELX電子煙發起了一場對同行的打擊戰。
RELX母公司霧芯科技以維刻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及相關規定爲由,主張維刻品牌名,以及其生産的“通配”煙彈對公司造成了侵權,請求法院判令維刻立即停止侵權並消除影響,同時賠償經濟損失520萬元。據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顯示,該案已于6月2日經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立案審查通過,並在6月3日移送審判庭。
通配煙彈,指的是非品牌商生産、可用在該品牌上的煙彈。例如此次被訴方維刻,其生産的電子煙彈就能夠同時用在維刻和Relx悅刻品牌的煙杆上。
通配煙彈一直以來都處在電子煙行業的灰色地帶,在“假貨”和“平價替代”的定義間搖擺,而悅刻此次就借訴訟打響了行業內反“通配”的第一槍。
爲何打擊通配煙彈?
市面上,換彈類電子煙的煙杆價格多在百元上下,真正給廠商帶來利潤的是煙彈。消費者快則3天一顆,慢則半個月一顆地消耗煙彈,必須不斷複購。
一位電子煙代理商向界面新聞透露,他這裏一盒悅刻煙彈(含3顆)的拿貨價在55-60元,售價99元;而一盒通配煙彈的拿貨價在20-35元,售價65-70元。由于通配煙彈成本更低,其利潤空間也更高。
“悅刻太貴了,我們賣通配的彈多一些。”這位代理商說,他手上有至少6個通配煙彈貨源。悅刻知名度高、使用人群多,但煙彈價格貴,所以通配的便宜煙彈有一定市場。
不過,價格便宜的通配煙彈更可能産生質量問題。這類煙彈往往是不知名品牌,難尋生廠商蹤迹,消費者難以監督其質量,有些廠商甚至不遵守市場規定,不在包裝上注明産品成分。悅刻實驗室曾經爲了打擊通配煙彈做過成分對比,結果顯示,送檢的通配煙彈有害成分含量超標,最嚴重的一款,甲苯含量超標67%。
維刻是生産通配煙彈的廠商之一。據界面新聞了解,市面上生産悅刻通配的品牌還有迷霧、KAAK等。
維刻公司2014年于深圳成立,曾用名是“深圳市櫻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于2019年4月變更企業名爲“維刻”。維刻電子煙品牌推出後,“可適配悅刻”就是其煙彈産品的定位。
這幾年來,維刻發展速度很快,線下門店已肉眼可見地“遍地開花”。根據今年3月報道,維刻還提出了“千城萬店”計劃,似有直逼目前門店數量超1.5萬的悅刻之意。
和其他不知名通配煙彈廠商不同,維刻已然壯大。面對這一競爭對手,霧芯科技的起訴書顯示,在未經許可的前提下,被告方維刻及魔刻大規模生産與RELX悅刻相關型號霧化杆匹配使用的通配霧化彈。且維刻産品在營銷過程中使用“悅刻通用煙彈”、“悅刻與維刻的煙彈可以通用”等話術,借悅刻品牌知名度吸引消費者,獲得不當利益。
Relx官網還認爲,“維刻”與“悅刻”標識高度相似,同時使用在電子煙領域,容易誤導消費者認爲“維刻”就是“悅刻”,甚至誤以爲兩者之間存在特定的聯系。維刻借悅刻的品牌知名度和商譽,獲取了更多交易機會。
悅刻在起訴書中表示,通配煙彈勢必會導致悅刻電子煙用戶被分流,部分産品面臨被實質性替代的風險。這種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及商業道德的行爲,不但會使公司蒙受商業利益的損失,客觀上還破壞了電子煙市場的創新激勵機制,擾亂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
界面新聞記者郵件嘗試聯系維刻公司,截止發稿未獲得回應。根據南方都市報6月18日的報告,維刻公司方面回應稱“相關指控毫無根據,已委托律所積極應訴,如有進一步進展將及時對外公布。”
打“通配”第一仗,悅刻勝率大嗎?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對界面新聞分析了該案件的幾點主張。
首先,悅刻與維刻之品牌名稱有50%的相似度,如果被告誤導消費者認爲兩者之間存在授權關系,讓消費者發生混淆,就可能構成商標侵權。但這一點需綜合雙方的市場重合範圍、知名度等因素綜合判定。
其次,通配産品如果存在侵犯悅刻外觀設計、煙彈專利等知識産權的情況,那麽有可能構成侵權。
不過夏海龍律師也表示,這與打印機與耗材的關系相似:“如果通配煙彈不存在侵犯悅刻外觀設計等知識産權的情況,就屬于正常的商品,消費者有充分的自由選購自由,雙方的這種買賣屬于完全的市場行爲,不會損害任何人利益。即使悅刻的市場份額因此下降,但這是正常的市場競爭後果,是合法合理的。”
換彈式電子煙市場份額最近的數據停留在2020年一季度,當時歐睿國際統計,悅刻市場份額已達到63%。由于知名度高、用戶多,山寨的悅刻電子煙也一直層出不窮。
據悅刻在官方公衆號披露的信息,2020年6月,悅刻協助深圳警方從破獲一起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查獲了大量雕刻煙杆。2020年7月,悅刻協助東莞警方搗毀了數個生産假冒産品和山寨霧化彈工廠,累計查獲貨款500萬元,貨品攻擊5萬余件,抓獲嫌犯8人。
這背後也反應了電子煙行業技術門檻不高的現狀。有從業者對界面新聞說,電子煙生産成本低,盡管悅刻已是行業龍頭,但其比同行都要高的産品定價,主要還是來自品牌效應。
霧芯科技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當季淨營收人民幣24億元,較2020年第四季度的16.2億元增長48.2%。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下,經調整淨利潤爲人民幣6.1億元,較2020年第四季度4.2億元增長45.6%。當季研發費用爲人民幣2.12億元,占營收比例爲8.9%。